第十九章:建军之议-《枭将》
第(3/3)页
贺腾骁除了袁铮钰外没有再另外安排助手,亲手接过张雨阳的籍册翻看了起来。
前段时间贺腾骁为安置难民一事忙的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军务,只能将军务暂时搁置在一边。现在,难民基本安置妥当,重心转移到了军务上。
对于军务,贺腾骁丝毫不敢马虎,值此乱世,手握强军才是最可靠的存活保障。曼舒人能够驰骋辽东依仗的就是麾下的二十万铁骑,吴族由一方霸族沦落到屈身乞食于他族也是自身军事实力遭到极大削弱的缘故。
贺腾骁后世带过兵,带兵他并不陌生。但时隔数百年,贺腾骁不能将他后世带兵的那套方法照搬过来用。只能结合当世的实际情况酌情使用。
大赵镇军军纪崩坏,贺腾骁没有能力挽回。但将平山堡的镇军训练成一直强军贺腾骁还是有信心的。
贺腾骁初步的打算是以二十八名骁骑营的老卒为骨干,担任基层军官建立一支完全由他掌控的军队。这些人都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又都是骁骑营出身,值得信任。
张雨阳递上来籍册上有三百五十个名字,算是平山堡新军初步的花名册。名单上的这些人除了张雨阳原来在平山堡的班底,就是从溃兵中筛选出来的精锐。
按照大赵军制,一个千户的满员编制是一千一百二十人。在国初一千户尚能勉强维持这个编制。但由于大赵普遍实行世兵制,这个制度有着天生的缺陷,经历两三代后,这个制度就难以维持。加之大赵抑武崇文的国策,赵人多以从军为耻,民间更是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子的说法。士兵莫不想方设法脱离军籍。因此镇军逃亡的现象十分严重,边镇地区的情况还是算好的,一个千户勉强能维持五六百战兵的编制,在内地地区,有些府县的镇军甚至十不存一。导致当地不得不抓丁填补这个漏洞,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有一千一百二十个人的编制,又不缺丁,完全可以将人马扩充到一千一百二十人。”凌锋说道,不理解贺腾骁为什么只给三百七十八个人的编制。
“兵贵精,不在多。”贺腾骁将花名册合上,搁在桌子上,说道,“我要的不是纸面数字,高广北伐拥兵十六万众,结果竟如何?以我们现有的丁口,扩军到一个满编的千户队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养的起一个满编的千户队。”
“千户大人所言极是。”张雨阳很赞同贺腾骁的做法,“平山堡百废待兴,来年春耕也需要大量的人力,上头拨给的粮饷也远远不够供养一支满员的千户队。”
贺腾骁点了点头,“目前我们只能暂时加强这三百多名战卒的训练,但也要抽取民壮在农闲之时加以训练,作为预备兵员。”
辽东战事持续四十多年,赵军越打越弱,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赵军预备兵员不足。赵军在老卒消耗后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导致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现在养不起那么多战兵,但训练民壮作为后备兵员的做法还是可行的。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第(3/3)页